无人部队建设应力避误区

2024-01-30 03:39

  当前,世界各国军队正在加快推进无人部队建设步伐。囿于传统思维模式,在无人部队编制设计、人员设置、装备编配等方面易出现一些误区,需要加以澄清,并在建设中力避。

  误区一:部队编制线性叠加。各国军队在设计无人部队编制时,很多时候仍然采用类似“三三制”、多兵种专业线性叠加的编制结构。智能化战争中,无人部队作战方式将发生明显变化,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无人集群作战、人机融合作战等将成为典型作战方式。在设计无人部队编制时,应适应未来作战方式发展,打破有人部队的传统编成模式,促进力量结构从传统的数量叠加向内嵌融合转化。具体来说,可在分队一级深度聚合有人与无人、兵力与火力、地面与空中、装甲与“蜂群”等力量,形成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模块化单元或小体系;根据无人平台与智能系统的类型和数量,在无人部队各级增编无人系统维护和保障、大数据管理与运用、多域力量链入与协同等要素;着眼未来反无人作战的迫切需要,在无人部队增编智能化末端反无人系统等。

  误区二:作战平台全部无人。一些观点认为,无人部队的作战平台理应都是无人装备。但从世界主要国家军队无人部队建设情况看,无人装备与有人装备融合编组是主要模式。如,美陆军提出的“多域龙小队”未来步兵班组编成构想。每个小队装备4辆步兵机动车、8个武器侦察机器人、1辆无人地面支援车、1辆自主间瞄火力支援车、12架空中支援无人机,有人与无人装备比为4∶22,其中的有人装备——步兵机动车兼具搭载步兵和指控中心的职能。又如,外军较为成熟的“忠诚僚机”“坦克僚车”项目,也均采用有人/无人装备高效组合的编配模式。即使是智能化程度很高的无人机“蜂群”,也离不开装载和指挥控制“蜂群”的有人空中“母舰”和地面“蜂巢”战车。在建设无人部队时,应摒弃“平台全无人”的做法,综合考虑有人与无人装备比例、功能区分、组合方式和作战协同等问题。

  误区三:人员数量大幅缩减。有人凭直觉认为,无人部队以无人平台为主,人员数量会大大减少。事实上,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无人部队人员数量只会略有下降,局部甚至可能出现人员不减反增的现象。一方面,部分无人系统操作人员数量并未减少。以俄军“天王星-9”无人作战系统为例,其全套装备除无人战车外,还包括在后方实施远程遥控的机动指挥所,以及2辆负责将其运抵战场的牵引车,需要操控和保障人员约3至4人。从单装上看,其人员数量与现行有人装备相当。另一方面,无人部队将新增大量技术岗位,如无人平台、智能系统的维护和修理岗位。上述因素决定了,下一步无论是全新打造的无人部队,还是对现行部队进行无人平台嵌入式改建,都难以在短期内大幅精简人员。当无人平台自主作战、指挥系统智能辅助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后,无人部队无人平台操作人员、指挥控制人员数量才会相应地实现明显下降。

地址: 客服热线:(服务时间9:00-18:00) QQ: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