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训三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2024-01-15 13:20解析: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组织,为和促进公共利益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所有活动。公共管理的主体比公共行政的主体更广,从主体上看不仅包括国家行政机关,而且包括立法、司法等整个国家政权机关;不仅包括法定的公权机关,而且包括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共组织。故本题选
解析:A项不选。公共服务的适应性原则是指社会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服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及时调整。
B项当选。公共服务的持续性原则是指只要需求是持续的,公共服务就不得中断。
C项不选。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原则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不因身份、性别、户籍等原因对部分服务对象带有歧视或予以优惠待遇。
D项不选。公共服务的普遍性原则是指公共服务的对象是有需求的全体社会公众,而不能选择部分对象提供服务。
解析: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公共组织应当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其组织目标和组织基本功能上,这种公共性也是公共组织区别于其他一般组织的标志。故本题选C。
解析: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事务。公共事务具有五大特征,即基础性、公共性、长远性、阶级性和非营利性。
A项不选。基础性,是指公共事务是最基本的社会事务,是社会中任何个人、组织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的基本条件。题干没有体现基础性。
B项当选。公共性,是指公共事务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主要是由政府代表公众承担,具有公益性。题干中“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体现了公共性。
C项不选。阶级性,是指公共事务与政治有关,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如出版、传媒等。在不同国家,公共事务的性质也不同。题干没有体现阶级性。
D项不选。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给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而不是为了营利,因而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事务基本的资金来源。但为了弥补公共事务经费的不足,政府往往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这种收费决不能以营利为目的。题干没有体现非营利性。
解析:影响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①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人们对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需求会非常强烈。②政府社会关系。政府与社会的不同位次变化将引起公共行政价值的变化。③领导者价值观。领导者个人价值与公共行政价值相统一时,在行政领导中会努力促进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④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行政价值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生态地理环境不属于影响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主要因素。故本题选B。
解析: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公共性。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公共性和公共利益。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公民。故本题选A。
解析:公共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即公共管理的主体)凭借公共管理的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社会大众、公共利益的组织。公共组织包括:①政府组织(广义包含立法、司法、行政三方面,狭义仅指行政组织);②部分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非官方的,不具有行政权力);③准政府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
解析:A项说法正确。管理实践决定了协调的必要性,之所以要实施有效的协调啮入,是由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协调,包括部门之间的权责冲突、利益冲突,也包括人际关系上的不融洽、有隔阂。
B项说法正确。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有效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整体效能。
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公共管理协调是为了解决公共组织系统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关系问题,主要涉及工作活动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的协调。因此不能片面地将公共管理协调定义为人际关系的协调,更不能错误地将其说成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稀泥”式协调。
解析:A项当选。维持性公共服务是指维持、行政管理正常运转的公共服务,包括国防、外交、公共行政服务等。
B、D两项不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对教育、社会、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C项不选。经济建设性服务是指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直接进行各种经济投资的服务,如投资经营国有企业与公共事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解析: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一般包括政策问题的确认与界定、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步骤。其中,政策问题的确认与界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故本题选A。
解析:A项当选。象征式政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例如,某些地方在环境整改治理中,兴建“遮羞墙”掩盖环境污染问题。题干中的现象就属于象征式执行。
B项不选。残缺式政策执行是指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贯彻执行,不能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例如,新农村建设只盖新房,不注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C项不选。观望式政策执行是指执行者采取软拖的方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就勉强执行。例如,国企改革中某些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级部门不催,企业就不主动进行改革。
D项不选。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原政策被换成与其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内容、目标、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挂羊头,卖狗肉”。例如,有些地方在执行“三菜一汤”的接待标准时,表面上是四个菜,却把每盘菜都尽可能“丰富化”。
解析:A项不选。公共政策规划是指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对政策方案进行设计、比较、选优,进而制定出政策的活动。
B项不选。公共政策抉择是指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C项不选。公共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的活动。公共政策监控是指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而对各个环节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D项当选。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为过程。
解析:A项当选。政策废止是政策终结的一种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政策废止一般针对那些评估认定已经完全过时或完全失效的政策。
B项不选。政策替代是指用新的政策替代旧的政策,而新旧政策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新政策往往在方式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上有较大变动,但其目的仍然是解决旧政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满足相同政策对象的政策需求,实现原有的政策目标。
C项不选。政策缩减就是采取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止,其目的是缓解政策终止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比较稳妥地终结政策。
D项不选。政策合并是指在终止一项政策的同时,将其部分功能合并到其他政策内容中去,或者把几项旧政策中的部分内容组合成一项新政策。
解析:政策执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特定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观念形态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其通常包括政策宣传、计划制订、组织落实、政策试点、全面实施、协调控制、追踪决策七个步骤。故本题选A。
解析:政策制定就是公共政策的法权主体针对有关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价和最终选择有关政策方案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①系统原则;②协调原则;③现实可行原则;④合法原则;⑤民主参与原则。其中,现实可行原则,指的是政策总是要付诸实践的,要实施就得具备实施的条件,即具有可行性。政策制定必须符合现实条件的要求,制定政策前,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现实条件进行调查,以尽量避免执行时遇到问题。题干做法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可行原则。故本题选B。
解析: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①行政手段。其是最传统、最常用的手段,指行政机关运用行政规章制度、命令或指令指示、组织纪律等行政方式贯彻执行公共政策。这种手段具有强制性、严肃性和性。②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具有强制性、严肃性和性。③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手段来公共政策的执行,一般采取税收、信贷、价格、工资、奖金、福利、罚款等形式。④思想教育手段。其通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诱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故本题选C。
解析:公共政策涉及政府所为和所不为的所有内容,其实质是政府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性分配。目前我国体制内的公共政策参与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二是信访、领导接待日、领导热线等。题干中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渠道表达观点属于公共政策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控等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故本题选D。
解析:A项不选。象征性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并不是实质性地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而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没有真正将中央政府的政策落实到位。
B项当选。附加性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常以政策的执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执行为借口,对原有的政策加一些原来没有的内容,然后予以实施。题干中,地方政府在执行购置商品房政策时,附加中考加分政策。将中考招生与经济利益挂钩,明显违反了中考招生有关政策的规定,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C项不选。替代性政策执行就是偷梁换柱,即将原本的政策替换为表面上一致的政策来“”政策的执行。替代性政策执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典型代表。
D项不选。照搬性政策执行又称机械执行或政策复制,主要是指执行主体对上级政策的照搬照抄,简单地照章办事。
解析:A项不选。政策评估是指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以及价值进行判断,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并以此作为改变、修补、完善政策以及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B项不选。政策调整是政策制定者依据政策评估的结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的内容和形式予以部分或全部改变的过程。
C项当选。政策制定是指整个政策过程,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是后政策制定阶段,政策制定就是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性的公共政策。
D项不选。政策执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特定行为模式的过程。
解析:A、C、D三项属于。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定位面,由特定的评估主体对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其主要目的有:检验政策执行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作为改善政策执行程序的依据;为新政策的制定和其他地方推动类似政策提供参考。
解析: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要坚持以下原则:①时间性原则,也称迅速性原则,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②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蔓延速度很快,要求政府快速反应,有效动员社会资源;③协同性原则,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协同一致动作特别重要;④科学性原则,主要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故本题选A。
解析:1986年,斯蒂文芬克最早提出危机传播的四阶段论,将危机过程划分为危机潜伏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危机解决阶段。
A项不选。危机潜伏期是最容易处理危机的时期,但此时的危机通常难以被觉察。
B项不选。在危机突发期,事件急速发展并出现严峻的态势。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最短的阶段,但让人感觉最长,因为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严重冲击。危机突发期有四个特征:事态逐渐升级,公众广泛注意;事态引起媒体的集中报道;事态严重干扰正常活动;事态影响组织的正面形象和团队声誉。
C项不选。在危机蔓延期,危机应对主体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突发期造成的损害。此时需要决策者勇于进行“自我怀疑”和自我分析,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D项当选。在危机解决阶段,虽然组织从危机中完全解脱出来,但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善后工作,彻底消弭危机的影响,并防止危机去而复来。
解析:公共事务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它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故本题选A。
解析:危机处理是针对危机事件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减少损害程度、挽回影响、恢复形象的行为过程。当公共危机发生时,首先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或临时性专门机构,相关负责人需要亲自参与危机的处理工作。故本题选C。
解析:A项不选。科学性原则,是指决策活动必须在决策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来进行决策的行为准则。
B项当选。时间性原则,也称迅速性原则,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为防控新冠疫情,全国多地已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防控时第一原则就是要迅速及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为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赢得时间。
C项不选。协同性原则,要求人和自然两个最基本因素相互协同。协同性原则是为了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同发展。
解析:公共危机决策的原则包括:①权力集中原则;②结果优先原则;③短期目标优化原则;④强制原则;⑤勇于承担风险原则。突发公共食品危机,要求行政决策机关打破常规,以快速和强硬姿态做出有效决策,这种原则是权力集中原则。故本题选B。
解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规定,“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根据规定,特别重大的危机事件是Ⅰ级,用红色表示。故本题选C。
解析:①当选。题干中“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监督管理多有漏洞等问题”强调了加强预警监管的重要性。为有效维护公共安全,政府应加强预警监管,基层公共服务应急能力。
②不选。对公共安全进行政治领导的主体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而题干中的主体是政府,与之不符。
③当选。题干中“近年来各类公共安全事件暴露出基层诸多信息不灵不快”强调了畅通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的重要性。为有效维护公共安全,政府应预警智能化水平,畅通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④不选。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只能制定行政法规,不能为社会救援提供完善的法律。政府并非立法机关。我国立法权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
解析: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的特点包括突发性、公共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影响的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等。故本题选A。
解析:按公共危机的诱因,公共危机可以分成外生型危机、内生型危机、内外双生型危机。
A项不选。地震是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这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地震与人为因素无关,属于外生型危机,不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B项不选。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催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与人为因素无关,属于外生型危机,不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C项当选。泥石流是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人类乱砍滥伐造成的植被覆盖稀疏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泥石流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D项不选。是指极端分子人为制造的针对但不仅限于平民及民用设施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与自然因素无关,属于内生型危机,不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解析: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按照公共管理的这一含义,公共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从理论抽象意义上讲接合频率,公共利益就是特定范围内所有社会成员利益的共同部分。这些价值是社会成员进行正常有序的共同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
(2)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
(3)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公共权力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在我国,公共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
(4)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公共管理的独占性特点体现在:一方面,可以使得公共管理具有统一性,可以避免公共管理需要的公共资源配置的重复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公共管理因为缺乏竞争而效率不高、质量不佳,这就使得公共管理的控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5)公共管理接受公众监督。公共管理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对公共服务承担着法定的公共责任。因此,公共管理的活动必须对公众负责,其管理活动和行为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评价,并且根据公众的监督和评价改进管理工作。
解析:根据同一政策体系内政策之间的涵盖与衍生的关系,公共政策可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
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又称具体政策或方面政策,就是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解析:A、B、C三项当选。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参与决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公民依法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有利于决策者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利于促进公众对决策的理解;有利于锻炼公民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公民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D项不选。通过听证会这种形式,让老百姓加入政府决策议事中来,第一,可体现政府办事的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从而取信于民;第二,老百姓通过听证会体现自己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第三,让政府的决策在阳光下进行。公民依法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并不会导致政府机关的威信扫地。
解析:公共危机的特征包括:①公共性;②突发性和紧急性;③高度不确定性。处理公共危机必须坚持:①时间性原则;②效率性原则;③协同性原则;④科学性原则。故本题选BCD。
解析: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加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应急管理法律和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系建设。故本题选ABCD。
解析: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公共权力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在我国,公共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公共产品属于公共资源。政府应当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不是提供者。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公益性组织也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故本题判断错误。
解析: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是在原则允许范围内的灵活,灵活性的临界点是原则性。如果抛弃了政策的原则性,滥用灵活性,就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撑环,使党和国家政策难以得到如实的执行。反之,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把政策的原则性理解成照抄、照转,不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就会产生教条主义,同样也不能真正落实党的政策。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公共危机即公共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的特点包括:公共性、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新冠疫情已经蔓延至世界多国,在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人民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故本题判断正确。
2024年威海市环翠区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17人)
2024年度淄博临淄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综合类岗位工作人员公告(43人)
2024年度淄博高青县事业单位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30人)
2024年滨州邹平市事业单位(综合类) 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19人)
2024年济南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初级综合类岗位工作人员简章(355人)
2024年度威海市市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160人)
2024年威海市环翠区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17人)
2024年度淄博临淄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综合类岗位工作人员公告(43人)
2024年度淄博高青县事业单位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30人)
2024年滨州邹平市事业单位(综合类) 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19人)
2024年济南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初级综合类岗位工作人员简章(355人)
2024年度威海市市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1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