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被闹铃叫醒的害处;空气污染引发女性肥胖;神经细胞打

2024-02-03 01:05

  该标准的颁布为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研究、应用及标准起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技术规范,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环境,和小肚腩 say no!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是影响女性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和体脂的因素之一。 抛弃闹钟,睡到自然醒吧!来自美国圣母大学的研究发现,用闹钟打乱自然的睡眠周期会导致人们出现睡眠惯性——疲倦或昏昏欲睡。 “悟空”号有了新发现~ but... 除了这些,上周还有哪些热点新闻呢?我们先一起简单回顾下:

  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健康问题。 近日,由美国密歇根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空气污染也是影响女性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和体脂的因素之一。 研究团队通过将 1654 名参与者的家庭地址与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混合估计值联系起来,确定了年度空气污染暴露量,并调查了污染与参与者体形和身体构成指标之间的关系。 数据显示,40 多岁和 50 岁出头的女性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中,特别是细颗粒物、二氧化氮和臭氧含量较高的环境中,她们的体形和身体构成指标都有所增加。 研究团队表示,基于 60 多项运动的频率、持续时间和感知体力消耗,高强度体力运动是缓解和抵消空气污染影响的有效方法。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论文链接:

  为什么有些人会从恶意行为中获得快感、经常故意伤害他人?为什么有些人喜欢造谣生事、很容易相信假新闻?

  近日,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JMU)的研究团队发现,具有黑暗三角人格的人,更容易相信假新闻,并受到假新闻的影响。

  “黑暗三角人格”包括自恋(Narcissists)、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和心理病态(Psychopathy)。具有黑暗三角人格的人,更容易犯罪,给社会造成危害,给团体带来问题;他们往往没有同情心、在生活中也不友善;当同理心缺乏、对生活不满时,也不太可能会相信自己和他人的善。

  在此次工作中,研究团队要求 600 多名参与者评估多个陈述的准确性,并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同时,参与者还被要求告知他们在评估信息的准确性时有多相信自己的直觉,可靠的证据对他们有多重要。此外,调查问卷也评估了参与者维护自己利益的重要性,即使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

  研究团队发现,具有黑暗三角人格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歪曲事实,参与者越不相信事实的存在,他们就越难以区分真实陈述和虚假陈述;而且,参与者的“人格黑暗因素”越强,他们就越怀疑科学发现与单纯的观点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近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高能爆发探索者(HEBS)和慧眼卫星(Insight-HXMT)同时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A)。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对伽马射线暴的天地多手段联合观测,并独家实现了从最高的十几太电子伏光子(LHAASO)到兆电子伏伽马射线(HEBS)和千电子伏 X-射线(慧眼)的多谱段精细测量,跨越 9 个量级。 据介绍,在本次观测中,LHAASO 将伽马射线暴光子最高能量记录提升了近 20 倍,在国际上首次打开了 10 TeV 波段的伽马射线暴观测窗口,与慧眼卫星和 HEBS 观测一起,发现这个事件比以往人类观测到的最亮伽马射线 倍以上。 这些观测结果打破了多项伽马射线暴观测的记录,对于揭示伽马射线暴的爆发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清晨被手机闹铃惊醒,但在被窝的“挽留”下渐开线花键,会选择关掉闹铃,再睡一会儿。 然而,来自美国圣母大学的研究发现,用闹钟打乱自然的睡眠周期会导致人们出现睡眠惯性——疲倦或昏昏欲睡。 众所周知,打瞌睡是人们应对疲劳的一种方式,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打瞌睡,是因为有太多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早上依靠闹钟起床的人,则绕过了保持警觉所需的自然压力反应,同时用不正常的大脑化学物质被唤醒。

  研究发现,当参与者在没有闹铃帮助下睡到自然醒时,他们的睡眠时间更长、摄入的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此前爱打瞌睡的人和不打盹儿的人睡得一样多,前者无须更多的小睡,也没有经常感到疲倦。 对此,论文作者之一 Aaron Striegel 表示,“从生理学和我们收集的数据看,闹铃响一次就醒或关掉闹铃和听两三次闹铃才醒并没有多大区别。一个人因为睡眠不足而需要闹铃叫醒才是问题所在”。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感知中心低功耗智能技术与微系统团队在低功耗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新进展。 语音唤醒技术(Keyword Spotting,KWS)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技术,是人声与低功耗设备或终端之间的典型且广泛使用的“触发器”,广泛应用于各种低功耗的智能芯片与微系统。 通常针径系数,高性能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语音唤醒模型复杂度高、计算量大、需要占用大量内存,难以将其部署到上述资源有限的硬件设备。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用于语音唤醒的极轻量化、高准确率的改进二值残差神经网络 B-ResNet(Binary Residual Neural Network),利用二值量化方法,将神经网络中的全精度权重、激活参数量化为 1bit(+1,-1),显著降低内存占用博天堂开户全网,也可将网络中存在的大量浮点卷积乘加运算简化为 XNOR 同或逻辑与 popcount 运算,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 在 GSCD(Google Speech Commands Dataset)标准语音数据集的 12 分类任务下,与基线-narrow 相比,该技术可降低 33% 参数量与 72% 计算量,实现更高的语音唤醒精度,为后续该功能的低功耗硬件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内容来源: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

  在过去几年中,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使得科学家们和从业者们很难及时跟踪这些进展定位面。

  通过从科学文献中获得见解,提出新的个性化研究方向和想法的工具可以显著加速科学的进步。

  那么,在人工智能与其他各领域交叉的过程中,人们该如何判别哪些方向有意义并值得去做?

  近日,由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MPL)人工智能科学家 Mario Krenn 领导的国际团队发布了一项关于“指数级增长知识网络中的高质量链接预测”的研究。

  研究团队借鉴生物化学的方法捕获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历史,并使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提取了有关科学家集体行为的重要陈述,基于大量论文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捕获可操作内容的网络。

  基于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名为 Science4Cast 的新基准测试,并提供了十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基准测试。研究团队认为,他们的工作有助于构建一个能够预测人工智能研究趋势的新工具。

  从长远来看,这一研究成果将提高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生产力,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并指导该领域的进步。

  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包括各种原子核、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年赫斯发现宇宙线以来,人类对它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已经长达一个世纪。

  但时至今日,关于宇宙线的起源、加速机制以及它们在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中的传播及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 近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国际合作组利用卫星前六年观测数据分析得到10 GeV/n到5.6TeV/n能段宇宙线硼/碳比和硼/氧比的精确测量结果,并发现能谱新结构。 基于收集到的前六年观测数据,“悟空”号国际合作组获得了 10 GeV/n 到 5.6 TeV/n 能段的 B/C 和 B/O 的精确测量结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 1 TeV/n 以上 B/C 和 B/O 进行精确测量,能量上限比阿尔法磁谱仪(AMS-02)实验高出 5 倍。 “悟空”号的探测结果表明,在宽能段范围内 B/C 和 B/O 明显偏离单一幂律分布的行为特征。 “悟空”号首次以高置信度发现宇宙线 B/C 和 B/O 在相同能量(约 100 GeV/n)处出现变硬的行为,意味着经典的宇宙线传播理论需要进行重要的修改。 该结果对揭示宇宙线的传播机制以及星际介质的湍动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意味着之前基于反物质宇宙线的暗物质间接探测的天体物理背景需要重新估计。

  这些打游戏的细胞并不是对屏幕上的视觉信息做出反应,它们响应的是培养皿电极产生的电信号。

  这些电极不仅可以刺激细胞确定性振动,还可以记录神经活动变化,随后研究人员再将刺激信号和细胞的反应转换成游戏的视觉表现。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上下移动屏幕上的纵向球拍接住弹跳小球。在实验中,则是由神经细胞来控制这只球拍。

  研究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亚墨尔本 Cortical Labs 公司的首席科学官 Brett Kagan 表示,这项工作是一个原理验证研究,关于培养皿中的神经细胞能够学习并展示出基本的智能迹象。

  这项研究迈出了开发试验的重要一步,其用途包括如测试某种神经元功能新药的潜力等。

  剪切增稠流体(STF)是一类非牛顿流体,在低应变率下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而在冲击条件下因粘度急剧增加而快速吸能,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防护装备的柔韧性与坚固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在柔性冲击防护领域颇具应用价值。 然而,由于常规呈流体状态的 STF 难以有效密封,一直是困扰其在柔性冲击防护领域应用的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合作,制备了 STF 微胶囊-硅橡胶基体(SR-STF)复合材料。 研究发现,SR-STF 复合材料在低应变率下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但在高应变率下由于压缩及剪切诱导的增稠效应,导致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刚度,具有显著的应变率敏感性;随着 STF 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SR-STF 复合材料在低应变率下的柔韧性和高应变率下的刚度均迅速提高,具有更强的应变率强化效应,体现出对不同冲击载荷的智能自适应性。 基于实验结果,该研究建立了包含 STF 微胶囊质量分数、应变硬化及应变率强化效应的粘弹性本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 SR-STF 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该工作为 STF 在柔性冲击防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案。

  众所周知,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与肠道菌群密不可分。

  如今,一项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还可以分解进入小鼠机体的尼古丁,保护其免受吸烟相关脂肪肝疾病的伤害。

  在此次工作中,研究团队测试了来自 30 名吸烟者和 30 名非吸烟者的粪便和血清样本,发现在尼古丁暴露后肠道有高水平尼古丁累积,并在尼古丁暴露的小鼠模型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这种积累在小鼠中被发现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比较无菌小鼠(没有任何微生物)和那些预先特化肠道菌群的小鼠,无菌小鼠中尼古丁水平更高,说明特定肠道菌群或可调节尼古丁水平。

  此外,在筛选小鼠的菌群后发现,解木聚糖拟杆菌(Bacteroides xylanisolvens)可以降低暴露于尼古丁小鼠的肠道尼古丁浓度,并降低这些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严重程度。

  这一发现解决了肠道尼古丁积累的病理学影响,并确定了一种内源性尼古丁降解肠道细菌,对预防和治疗吸烟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有潜在价值。

  近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世霞教授因在文本可视分析和基于可视化的可解释机器学习方面的贡献获得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可视化技术成就奖(IEEE VGTC Visualization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刘世霞,现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软件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可解释机器学习,文本可视分析和文本挖掘。

  IEEE 可视化技术成就奖成立于 2004 年,旨在表彰在可视化领域作出重大技术贡献的学者,每年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可视化大会(IEEE VIS)上公布。本年度一共两位学者入选,累计入选者 20 位。刘世霞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亚洲入选者,第二位华人入选者。

  日前,美国物理学会公布了 2022 年会士增选结果。 经美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和光物理分会推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翟荟教授因其在冷原子物理方面的研究而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美国物理学会给予的入选原因包括了他在自旋-轨道耦合的玻色凝聚、轨道 Feshbach 共振、以及具有标度不变性的流体等方面对冷原子物理的贡献。

  翟荟和他的合作者预言了自旋-轨道耦合的玻色凝聚体中存在“条纹超流态”,该理论预言被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克特尔(Ketterle)教授的实验证实。 他们发现了碱土金属原子一种新型的散射共振,并命名为“轨道Feshbach共振”,该理论预言被慕尼黑和佛罗伦萨的两个实验组同时证实。 在具有标度不变性的量子流体中,他们发现了一类新的动力学膨胀现象,该理论预言被华师大实验组证实。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制度始于 1921 年,以表彰其成员在物理学原创研究、创新应用,以及物理教育和领导力等方面的贡献。 内容来源: 清华大学

  在公安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移动支付、金融等诸多行业,相关产品已融入到国民生活中。面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外延的不断扩大,研究部门、生产部门、使用部门、监管部门等行业参与主体迫切需要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涉及的概念、应用、技术要求、客观评价依据、测试方法等内容形成统一的共识。

  近日,国家标准《公共安全生物特征识别术语》(国家标准编号:GB/T 41786-2022)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基础,涵盖了生物特征识别通用术语和人脸、指纹、虹膜、声纹等多种生物特征识别专用术语以及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安全术语。

  该标准的颁布为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研究、应用及标准起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技术规范,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址: 客服热线:(服务时间9:00-18:00) QQ: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