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友何叔衡1935年跳崖一大代表中唯一自杀的人

2024-02-16 15:44

  100年前,我党一大召开,、何叔衡等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同谋划国家的美好未来,点燃民族的希望之光。

  我当一大13位代表分别是:张国焘、刘仁静、、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

  1921年,这些人大都是20多岁风华正茂的年纪,聚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张国焘当年24岁,也只有28岁,邓恩铭年仅20岁,这还不是最小的,年龄最小的是刘仁静,刚满19岁,放到现在也就是高中刚毕业的年龄。

  但是,这群人里面有一个留着胡子,穿着老派的人,他就是湖南长沙的代表何叔衡,我党成立时,他已经45岁了。虽然年龄比年轻的代表大了近一倍,俨然是两代人,但是,何叔衡热情如火,干劲十足,和这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一起,毫无隔阂。唯一与大家不一样的是,他留着胡子,同为湖南代表的亲切地称呼他为“何胡子”。

  何叔衡1876年端午节这天,出生在湖南宁乡,自幼天资聪颖,深受父亲喜爱,作为家庭重点培养对象,很小就接受了启蒙教育。26岁那年,何叔衡考考上了秀才,在当地小有名望,县太爷想让他去做个主管钱财的小官吏。家里亲戚朋友都觉得脸上有光,邻里乡亲听说后都很羡慕,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叔衡拒绝了,而且理由很是很简单,只有一句:“我没有做官的命,也不打算去做官。”

  放弃人人羡慕的到县衙当“官”,何叔衡回家办起了私塾,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民间培训机构吧,何叔衡说:“只愿做个教书匠,帮助乡里出更多的人才,此愿足矣!”。他的这种行为,被大家看做是个很奇怪的人,都说他思想顽固不化,再加上他有喜欢留这个胡子,于是嘲笑他是“穷秀才”、“老学究”。而何叔衡却乐此不疲,看看下面这张题名“宁乡四髯”的照片,何叔衡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留着小胡子(其中就有我党著名元老谢觉哉,也是宁乡人)。

  1909年春天,宁乡的云山书院改为云山高等小学堂,“宁乡四髯”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先后任教或担任校长。在这里,何叔衡开始接触大量进步人士,接触和传播先进的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进步人士,如甘泗淇﹑萧述凡﹑谢南岭﹑尹澍涛﹑喻东声﹑胡辉﹑余喜文﹑林萼生﹑严岳乔等,都曾在此求学或者交游。

  何叔衡在云山书院待了5年时间,感觉找到了自己要为之奋斗终生的方向,为此,他准备去长沙,见识更大的世面。

  为了学习更多先进思想,走向更大的舞台,接触和影响更多的人,1913年,已经37岁的何叔衡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为学校中年龄最大的学生。在这里他认识了和蔡和森,还和20岁的成了“忘年交”,他称“润之老弟”,则呼他“何胡子”、“书翁”。

  在长沙的岁月里,他们广泛交游,开拓了视野,丰富了思想,后来,何叔衡和、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并且创办了一所大学,叫作“湖南自修大学”,专门培养进步青年,后来还组织革命活动。何叔衡是一个十分有责任感的人,无论是教学、组织活动,还是处理学会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何叔衡的精神十分敬佩,对学会其他同仁夸赞何叔衡说:“何胡子就是一头牛!”。由于事无巨细,何叔衡都要操心,当时大学里的进步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自修大学的老母鸡”!

  1927年之前,何叔衡一直在湖南活动。期间,1921年7月,何叔衡和毛主席一样,作为长沙党小组代表,参加了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海,最后一天转浙江南湖),成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革命失败,何叔衡奉命来到上海,组织指挥城市工人运动。何叔衡不熟悉这种工作模式,在上海更是人生地不熟,又操一口湖南话,辨识度很高,没多久特务就盯上了这个外乡人,一番观察后,抓捕了他。

  审讯的时候,特务问何叔衡是不是,何叔衡说自己是个教书匠,只懂得读圣贤书,并给特务们讲什么叫“君子不党”。特务们试探地问他,什么是,什么是,何叔衡却背了一段《论语》,并逐字逐句地给特务解释,俨然把监狱当成了学堂。特务们被搞得晕头转向,在他们眼里,都是些不安分的热血青年,何叔衡这个只懂得“之乎者也”的老头,神经兮兮的,肯定是个落魄的穷秀才,就把他给放了。

  就这样,何叔衡靠着“之乎者也”的古文和特务们打太极,却蒙混过关了,没想到这关键时刻,孔老夫子的学问还真管用,救了自己一命。

  出狱后,在同志们帮助下,何叔衡乔装为一名商人离开上海,1931年,辗转来到中央苏区,又一次见到了。这一年,何叔衡已经55岁了,体力、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在苏区,他随身携带三样东西,一把手电筒照路看文件、一个袋子装各种杂物、一个记事簿随时记录备忘。

  老友重逢十分高兴,也知道何叔衡的能力和秉性,感慨地说:“今天,你何胡子来了,咱们中央苏区的实力可就又壮大了啊!”

  作为党的创始人,何叔衡声望极高,很快,他就当选为苏区中央执委,还担任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务。不出所料,何叔衡还是像原来一样工作认真负责,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由于负责法律工作,明察秋毫而且秉公办事,被苏区百姓称为“苏区包青天”。面对群众的认可,何叔衡非常谦虚,他说:“能为党、民众做点儿事儿,我之幸也!”

  1934年底,红军被迫长征,何叔衡要求随军背上抗日,并连夜编制两双草鞋,做好了出发准备。当时的中央负责人是王明,他要求何叔衡留在苏区,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何叔衡默默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此时,何叔衡已经58岁,革命路上凶险无处不在,毛主席嘱咐何叔衡说:“叔翁,你也是有年纪的人了,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什么事儿总是冲在前面。”何叔衡也嘱咐善自珍重。

  红军出发后,何叔衡和瞿秋白、邓子恢等身体有病行动不便的同志,被护送赶往白区工作。1935年2月的一天,途经福建上杭、长汀县一带,天快亮了,在树林中做饭的时候,被敌人发现了。

  根据邓子恢的回忆,瞿秋白还有一名女同志有病,躺在担架上,没法走,藏在了树林里,被捕了。何叔衡常年有病,并且已经59岁了,体力衰退,一会儿,就跑不动了。何叔衡怕拖累同志们,他要求邓子恢用枪击毙自己,邓子恢无论如何不答应。何叔衡对邓子恢等人说:“这样在一起,最后大家都走不了,你们赶紧先撤,为革命保存一点实力,莫管我,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邓子恢让警卫员架着何叔衡和大家一起走,何叔衡趁机掏出警卫员身上的手枪,准备自尽,警卫员护枪,松开了何叔衡。何叔衡纵身跳下了一旁的悬崖,同时,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也击中了何叔衡。邓子恢只得继续前进,走了二里地,有一条小河,邓子恢据守河岸打退了敌人。邓子恢后来说,如果知道这儿有条小河,无论如何会劝说他坚持这二里路,何叔衡也许不会牺牲。

  解放后,袭击何叔衡一行的敌人被抓住了,审讯过程中了解到。何叔衡跳下悬崖后,并没有马上牺牲。奄奄一息的何叔衡被一个叫曾起的敌军发现,搜走了他身上的几百块钱,要走的时候,何叔衡抱住了他的腿,曾起担心他搜走钱的事情被人知道,跟随曾起的熊辉打了一枪,曾起也打了一枪,何叔衡壮烈牺牲。

  曾起汇报之后,被骂了一顿,瞿秋白等被捕后,每一名我党重要人物,奖励了抓捕部队10万大洋,当然,到具体的连队手中也就一万多。被捕的瞿秋白等同志,1935年6月18日,壮烈牺牲,瞿秋白年仅36岁。

  1937年,也就是何叔衡自杀殉道两年后,何叔衡蒙难的消息才传到延安,身在延安的知道了事情经过,痛哭流涕,大声喊道:“何胡子啊,何胡子,当初就不应该把你留在苏区啊!”

  英雄永远不会被忘记,出于对烈士的敬仰,解放后,当地群众在何叔衡烈士殉难的山崖处(现在福建省长汀县城南约60公里处的汀江东岸的梅迳村旁),竖了一座3米左右的石碑,大理石碑上刻着“何叔衡同志死难处”八个大字,以志纪念,教育后人不忘初心,继承他未了的事业。

  2009年,作为党的创始人,何叔衡烈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地址: 客服热线:(服务时间9:00-18:00) QQ:

Copyright © 2002-2017 DEDECMS.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