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与脱位
2024-01-18 09:59间歇运动机构浴盆曲线基圆螺旋角离心应力反转法髋部骨折是指人体股骨(也就是大腿骨)的股骨颈、股骨粗隆间或股骨粗隆下处的骨折。
一旦发生髋部骨折,病人通常会感到患部疼痛、患肢无法负重、移动及变短或呈外翻的现象。
根据研究显示,国内65岁以上老人,有三分之一曾在一年内跌倒过,跌倒过的老人,有二分之一会再跌倒,且年纪愈大跌倒的机率就愈高。
其中有1%跌倒老人会造成髋部骨折,需住院开刀治疗及复健,最后能完全回复功能者却仅有三分之一。
髋部骨折后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12-20%,但髋部骨折并非直接的死亡原因,许多的病人死亡是因为长期卧床造成并发症所引起,如肺炎、尿道感染、静脉血栓等,因此骨折后应尽早手术治疗,让病人早日下床活动,以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与身体其他部位骨折相比,股骨颈骨折可能引起股骨头慢性缺血,最终导致缺血性坏死、塌陷。
复位通常采用McElVenny法,多数骨折皆可达到满意的复位,可以作为首选。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亦为老年人常见的损伤。由于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
受伤后,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淤血斑、下肢活动受限,检查发现转子间压痛,下肢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有轴向叩击痛,测量可发现下肢短缩。
单纯转子下骨折多见于年轻人,多由较大的直接暴力引起,不少病例骨折为粉碎性。而与转子间骨折伴发的转子下骨折可发生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因平地摔跌等较轻外伤引起。
转子下骨折后,近端受臀肌、髂腰肌和外旋肌群的牵拉而呈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则受内收肌群和下肢重力的影响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